【麟威观点】不以提高周转为目的效率改善,都是伪改善
来源:网络稿件 责任编辑:麟威原创 浏览量:129 2025-04-01
提出这个观点,可能会有很多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欢迎后台留言交流,一起助力有志气的中国企业腾飞!
在制造业,"效率改善"已成为企业标榜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企业的KPI体系中,权重也比较高,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车间现场,常会发现这样的场景:某条产线通过自动化改造、或其它效率改善的手段,将节拍时间缩短了20%,但整条价值流的交付周期反而延长;某个工段通过KPI考核将作业效率提升历史新高乃至行业标杆,但半成品库存却在持续堆积。这些矛盾的现实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不以提高周转速度为根本目标的效率改善,本质上是破坏“价值”的伪改善。
01 效率幻觉下的价值流失
在传统管理思维中,局部效率最大化往往被视为改善的追求目标,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企业陷入三重陷阱。
首先是"孤岛优化"困局,当个别工序追求自身效率峰值时,上下游工序被迫承受更大的波动冲击。其次是"指标误导"效应,当企业将OEE(设备综合效率)、人均产出等指标神圣化,基层管理者及操作者会本能地选择增加批量大小、大范围并单生产、推迟换型时间、简化设备保养等来“美化效率数据”,导致制程中部分工序的WIP(在制品)增多,生产周期被人为拉长。最隐蔽的是"隐性浪费"的积累,那些通过增加在制品库存、扩充设备冗余度实现的效率提升,实质是将工厂流动性风险转化为冰山下的隐性成本,正如大野耐一警示的:"车间里堆积如山的库存,是管理人员无能的纪念碑"。
02 周转的本质:价值的流动
在精益思想体系中,周转速度不是简单的物理量概念,而是衡量价值流动效率的核心指标。精益制造系统揭示的真理在于:真正的效率源于价值流中人员投入、物料齐套、信息指令直至资金的同步化流动。就像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不是取决于某段路面的宽度,而取决于全路段的车流协调性。
当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将换模时间从180分钟压缩至10分钟,其精益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不在于单个工序的产出能力及效率的提升,而在于为可实现小批量多品种混流生产奠定了应对市场不断变化的能力,使订单响应周期从15天缩短至10天、5天,甚至更短。这种改善遵循"流动优先"法则,即首先确保价值流的连续流动性,再追求各节点的节奏优化,既我们常常提到的连续流均衡化生产。
03 构建以快速周转驱动的改善体系
打造真正的快速流动,高周转的改善系统,需要从价值流重构、生产组织价值导向的转型及数字技术融合三个维度突破。
价值流重构需采用"逆向工程"思维,从客户交付节点倒推,用周期时间(Lead Time)作为标尺,构建以订单或工单为单位的企业“订单/工单”的列车时刻表,对每个工序节点的停滞等待时间进行“显微镜式剖析”。如PCB行业,行业特点就是工艺流程长,制造工艺复杂,但通过价值流图分析,会发现各工序工单实际加工时间仅占总周期的13%左右,其余87%消耗在等待(含所有异常停滞)、搬运、切换、质检等非增值环节。
生产组织价值导向转型要求建立"快速流动导向"的考核体系。将周转速度波动纳入管理层绩效考核,这种机制倒逼管理人员关注系统均衡性而非局部的最优。正如约束理论创始人高德拉特强调的:"系统的强度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改善应该永远从瓶颈开始"。这就要求管理者从关注和改善影响系统均衡性的、结构性的变化而发生的瓶颈漂移,这种瓶颈漂移意味着效率改善的对象是会随着结构性的变化而变化。总而言之,生产效率的提升,除了要释放资源或让资源利用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能服务于系统的流动效率。
数字技术融合需要超越简单的自动化替代,聚焦于流动过程的数字化镜像。通过物联网实时采集捕捉每一个工单或物料的流动轨迹,预测、聚焦并消除流动阻滞点,实现均衡的流动、提升生产周期的稳定性。这种技术应用遵循"数据驱动流动"的原则,将改善重点从单一的自动化提升设备效率转向价值流动的系统思考。
比如麟威咨询的某个客户可以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实现秒级的质量追溯,将72小时的质量冻结期压缩至实时确认,这种"流动质量"的提升,本质上也是周转速度的质变。
当我们拥抱AI,奔跑在新的工业革命的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回归精益思想的本质:所有改善必须服务于价值流动加速。那些不能缩短客户等待时间、不能降低系统库存水位、不能增强供应链响应能力的效率指标,终究是海市蜃楼般的数字游戏。唯有以周转速度为锚,让每个改善行动都成为推动价值流动的力量,才能助力企业不断前行。正如精益大师詹姆斯·沃麦克所言:"当你正确聚焦于流动时,效率、成本、质量都会自动向正确方向进化"。这或许是对抗伪改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