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十大要点
来源:网络稿件 责任编辑:麟威原创 浏览量:523 2024-03-22
一、采购管理
设备采购应有投资回报的测算,包括设备附件和备用零部件的采购在内,应对供应商的资质、技术能力、设备性价比等,各项条件进行评估和判断。
投资回报不能简单地按历史订单产能负荷来计算,还应该综合考虑产品族路线的产能均衡性、加工的兼容性、可升级性。否则会面临采购回来的设备出现两种情况:设备实际使用率低造成的投资浪费;为了设备的使用率而生产出大量的库存,造成运营成本的提高。
设备采购技术协议中除了对结果性指标进行约定以外,还应考虑过程性参数的约定,比如安装调试过程中的要求,如场地载荷;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要求,如产品切换时间。
二、档案资料管理
涉及设备使用、维护等技术文件,企业应建立档案加以管理。为更好使用和维护设备,必要时要求供应商提供更多技术文件,以支持内部的设备维护。
技术文件的管理与设备档案管理保持匹配。
三、设备人员管理
设备管理和养护人员应尽可能全程参与设备的安装、调试过程,同时在过程中掌握相关设备安装、调试基本技能;
对设备人员的技术培训、持续的设备养护方法提高等方面,应该安排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应尽量保持设备人员稳定和工作满意。
四、指标管理
以离散型孤岛式布局的机加工企业,往往会出现指标管理的误区:用车间设备OEE来进行考核评价,其本质是追求工序产出最大化,而未充分考虑工序平衡和流转效率。最终造成的结果可能是OEE在提高,而交付率、配套率在下降,库存也在提升。
在设备指标方面,可以考虑用设备可动率、MTTR(平均故障维修时间)、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来对设备稳定性和维修技能进行管理。OEE做为参考指标。
五、设备预防管理
应建立设备保养维护计划及保养维护记录要求,包括一级、二级、三级保养的计划、项目、方法、标准、职责等内容。
设备保养维护管理,应对保养维护的操作程序、项目要求、执行周期及完成一次保养维护所用时间等,做出明确规定。
设备保养维护管理,应明确生产人员的使用中保养维护责任。
六、日常点检管理
设备管理维护人员和设备操作人员,按各自的职能进行必要的设备点检。
通过组织设备清扫活动实施点检可以发现未知或潜在的问题,以避免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微小缺陷导致安全事故或产品浪费。
点检应有明确要求、项目及操作过程。
七、设备维修管理
企业应对设备维修编订执行规则,企业设备维修保养人员,不一定可以进行所有设备的所有故障维修,何种情况下自己进行,何种情况下需设备供应商处理,设备供应商处理该如何进行等都应明确。
设备管理人员对导致设备故障的原因,设备故障状态和维修结果交付使用的验收等,应作好准确的记录。
设备维修可以通过建立维修手册,维修手册一方面根据历史维修经验、一方面根据设备运行原理总结故障排查的方法,从而提升维修人员的整体水平,缩短维修造成的停机损失。
八、生产故障响应
设备部门应设定生产故障的响应规则,包括赶到现场时间、故障排查、故障排除、维修完成等操作。
故障响应效率、排查准确性,将对生产调度、进程安排和及时交付,产生明显的影响。
九、备品备件管理
设备维修、保养、检查、测试等所需的辅助工具,更换检修所需的零部件管理,应建立规则和程序。
设备辅助工具和零部件,应关注可用率。
部分企业设备用的模具由设备部门负责管理。
十、报废与处置
企业对设备的报废和处置,应设定明确的管理要求,建立相应的操作程序。
设备报废或处置后,应将处置结果,反映至财务部门。